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搜索   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资源中心 > 专业文章

卢利明--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解读(3)(整理)

2025-03-25 10:26:37      点击:

以下是重要内容和变化的细致分析,主要从工程造价、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多个层面展开:

一、工程造价管理方面

1.取消传统定额及施工方案依赖

    •不再依赖常规施工方案:最高限价编制过程中取消了对传统施工方案的依赖,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市场工程造价数据与价格信息,这使得报价更贴近实际投入与市场行情。

2.全费用单价与数据驱动

    •全费用单价体系:新标准通过清单单价分析表,将人工、材料、机械、管理费以及风险费用全部细化,构建了一个数据透明、统一的报价体系,从而替代传统定额编码。

    •价格指数与市场数据:最高限价编制中引入了工程造价数据及价格指数,这些数据来源包括近期类似工程的最高投标限价、市场询价数据以及各类子指数(如人工、材料、机械指数)。这种方法既固定了报价基准(例如投标截止前28天的价格),也推动了数据挖掘和信息化管理。

3.风险补充与费用调整机制

    •有限调整机制:在总价合同中,因图纸不全、数量偏差或辅助工作产生的费用补充,都将纳入总价计算,并明确规定可调部分与不可调部分,确保施工变更时风险由责任方合理承担。

    •价格调整依据明确: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市场价格指数,确保在报价、施工变更以及索赔过程中,双方能按照预设的规则进行价格调整,防止报价失衡。

二、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方面

1.报价依据转向市场数据

    •由定额转为数据化报价:招标文件中不再依赖传统定额,而是要求依据工程造价数据、价格指数和市场调研信息来编制投标报价。

    •明确基准日:标准规定采用投标截止前或合同签订前28天作为报价基准,这一国际惯例有助于固定数据基础,防止短期市场波动对报价产生过大影响。

2.澄清与修正机制

    •复查程序:投标人应在收到招标文件后,复查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,如遇算术误差或漏项,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澄清和修正意见,并提交评标委员会。

    •保护投标人利益:澄清说明既确保报价数据合理,也防止因小数点错误或不合理分项影响最终合同总价,从而保障投标人的既得利益和公平竞争。

3.合同条款与风险分担

    •“法定优先,有约从约”原则:合同中应贯彻这一原则,即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,明确规定各方风险分担、费用调整和索赔机制。

    •风险索赔与保函机制:强调在工程过程中通过预设索赔、调整程序和引入履约保函,确保在工程变更、施工风险或资金风险出现时,各方都有明确依据,降低争议和违约风险。

三、其他重要变化与新理念

1.数据化与信息化建设

    •大数据应用:新标准强调利用历史工程数据和市场询价信息构建统一、透明的造价数据库,为报价、调价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。

    •价格指数法完善:针对原有价格指数规则不够清晰的问题,新标准对价格指数法进行完善,明确数据来源和调整方法,以便对不同地域、时间段的市场价格进行动态修正。

2.合同管理与专业能力提升

    •造价与法律结合:文本中反复提到“造价+法律”的概念,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造价管理技能,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务知识,以便在合同订立、风险分担和争议解决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
    •投标文件和合同编制:要求投标人和发包人共同参与合同条款的制定,确保合同中明确规定报价依据、风险分担、调整程序等关键条款,从而使合同管理更加严谨、透明。

3.市场导向与行业信息共享

    •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:新标准强调工程造价应由市场竞争形成,不再依赖政府定价。各项报价必须基于市场数据和实时工程造价信息,以反映真实的投入与对价关系。

    •行业数据共享:管理部门和造价咨询机构将更多数据公开共享,供业主和投标人参考,这有助于形成透明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竞争机制。

综合总结

    •工程造价管理:取消传统定额和施工方案引用,构建基于全费用单价和价格指数的新报价体系;措施项目全部按“项”计价,并明确风险补充和费用调整机制,为工程变更和索赔提供依据。

    •招投标与合同管理:报价依据转向市场数据,明确投标报价基准(如28天前价格),设立复查、澄清和修正程序;合同中贯彻“法定优先有约”原则,明确风险分担和索赔机制,同时引入保函措施保障项目执行。

    •新理念与信息化:强调利用大数据和价格指数法完善市场调价机制,推动造价数据库建设;继续推动BIM实践应用,提升从业人员造价与法务能力,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市场化、透明化和信息化;加强行业数据共享,促进公平竞争和合理报价。

     这种多层次的变革不仅优化了工程造价的核算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,也为招投标过程和合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、数据驱动的理论与实践依据,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整体向更高效、透明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。